改变孩子的“重口味”,家长做好这两件事|吃出健康来
近日,重口味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《“减油、改变增豆、家长AG超玩会加奶”核心信息》。做好在“减油”方面,两件《核心信息》明确,事吃长期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,出健增加血脂异常、重口味动脉粥样硬化、改变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家长发病风险。儿童青少年要从小培养清淡不油腻的做好健康饮食习惯,超重肥胖、两件高血脂人群等更应控制脂肪摄入,事吃做到食物多样、出健AG超玩会合理膳食。重口味
因此,家长和孩子应该关注油脂的摄入,做到正确认识油脂、合理摄入油脂。
勿入减油误区
摄入油脂的量和种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,然而,由于部分家长和孩子对于油脂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,导致他们的油脂摄入往往并不科学。
误区1.所有植物油都健康
一些家长认为,动物油脂如猪油、牛油等含有饱和脂肪酸不健康,而植物油则普遍较为健康。实际上,并非所有的植物油都是健康的。一些植物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被氧化或产生其他化学变化,从而失去其原有的营养价值。此外,部分植物油如椰子油、棕榈油等也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。因此,在选择油脂时,家长应关注油脂的种类,尽量选择新鲜、未被氧化、饱和脂肪酸低的植物油。
误区2.高温烹饪更营养
许多家庭习惯高温烹饪,认为这样可以更快将食物煮熟,并使食物更加美味。然而,高温烹饪会导致油脂氧化,产生有害物质,从而降低油脂的品质。在烹饪过程中,家长应尽量采用低温慢炖、蒸、煮、烤等烹饪方式,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并保留油脂的营养价值。
误区3.只使用一种油
有些家长在选购油脂时,为了方便常常只选用一种油。然而,不同的油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特性,如果只使用一种油,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。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营养需求,选择不同的油进行搭配使用,例如,可以使用橄榄油进行凉拌和低温烹调,而炒菜时则使用花生油或菜籽油。
误区4.忽视“隐形油”
减油的重点是减少烹调油,但“隐形油”也需要注意,很多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其实是“含油大户”。
例如,制作1份75克的薯条,需要120克土豆加10克油;一包75克的原味薯片,会用到160克土豆和26克油;8根辣条相当于40克面粉加16克油;看起来清淡、健康的蒸蛋糕,吃下4个就相当于摄入了1勺油;松软可口的网红小吃华夫饼,2小包4片就有20克油;一些宣称“非油炸”的薯片,听起来似乎更健康了,但仔细看配料表,每100克就有30克脂肪。
掌握正确做法
儿童青少年改变油腻的饮食习惯,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,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。
1.使用控油壶,健康烹饪
家庭应减少日常烹调油的使用量。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,定量用油,有助于控制总量。少用煎炸的方法,选择蒸、煮、炖等烹饪方法,可以有效减少油脂的摄入。这类烹饪方法不仅能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,还能避免因高温油炸产生有害物质。
2.增加豆类和奶制品的摄入
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,豆类和奶制品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。大豆及其制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、不饱和脂肪酸、钙、钾等营养成分,经常食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。奶及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,充足的钙摄入对骨骼和牙齿的健康至关重要。每天适量摄入豆制品和奶制品,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保持营养均衡。
3.合理选择外卖和餐馆食品
在外就餐时,儿童青少年应学会选择低油的菜品,并主动向餐馆提出少油的要求。可以选择蒸、煮、凉拌等低油菜品,避免油炸等高油食品。在点外卖时,尽量选择一些健康的套餐,既能满足口腹之欲,又能保持营养均衡。
4.从小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
饮食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。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、粗粮和低脂肪的食物,少吃油炸、膨化和高糖食品;学校和社区也应开展健康饮食的宣传教育活动,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,从小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。
来源:“健康中国”微信公众号
- ·清明踏春好去处!广东省第三批省级水利风景区上新!
- ·梅州组成绩优异!省民政厅表扬参与2020年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“牵手行动”社会组织
- ·10月10日起,梅城客都大道两座天桥封闭施工!为期2个月!
- ·唱出你的主打歌!梅州一选手入选“同饮一江水”2021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季赛
- ·湖南耒水流域铊浓度异常 官方通报应急处置情况
- ·不同看守所、20名被告人!市中级人民法院“1+8”同时连线审理
- ·“圆规”接棒“狮子山”,梅州新一轮风雨将到货!
- ·局部有暴雨!梅州多地台风白色预警信号生效中,注意防御!
- ·清明踏春好去处!广东省第三批省级水利风景区上新!
- ·“梅州蓝”就是这么优秀!9月空气质量“梅指数”排名出炉...
- ·集邮迷们看过来!2022年新邮预订10月9日正式开启
- ·集邮迷们看过来!2022年新邮预订10月9日正式开启
- ·九九重阳情 幸福你我行
- ·梅州高清电视和客家生活频道开播
- ·开吃!梅州“寻味客家美食节”30日启动!正确的打开方式在这里→
- ·读书运动“双打卡”!国庆假期,你“充电”了吗?